制香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自从人类有了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,使用香火便成为民间习俗,历代相传,经久不衰。所以,传统制香技艺是与我国“香文化”的发轫、发展相伴而生的产物。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。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殷商以至谣远的先夏时期.新石器时代晚期。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。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“柴(柴)”字指“手持燃本的祭礼”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。中国的香文化的发展-百是以“经祀用香”和“生活用香”是双线平行展开的。到春秋战国时,祭祀用香主要体现为燃香蒿、燔烧柴木、烧燎祭品及供香酒、供谷物等祭法。在生活用香方面,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、薰香、辟秽、祛电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重烧、佩带、熏浴、饮服等多种用法。佩戴香囊、插戴香草、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.薰香风气(生活用香)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,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薰炉。
先秦儒家“养性”论为代表的“香气养性”观念的初步形成,为后世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。至汉代,道学进人兴盛期,佛学开始传入中国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提倡用香,从而使中国的香文化初具规模。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,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,出现了“香方”的概念,配方种类丰富,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“香疗法”应用渐成风气,人们视香疗法为豪华的享受,香药也因此而十分贵重。
《本草纲目》不仅论述了香的使用,而且记载了许多制香方法,如书中所记:使用白芷、甘松、独活、丁香、藿香、角茴香、大黄、黄芩、柏木等为香末,加人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“成条如线”。这一制香方法的记载还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。如上可见,境内民间手工制香技术是对我国传统制香技艺的有效传承。临夏县民间手工制香艺人集中在新集镇峡塘村秦家庄、孙家庄自然村,技艺发源于前清咸丰年间,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,现已传至第五代。目前,该区域从业者仅存5家,从业人员20人左右。